實際的工程中建筑圖和結構圖密不可分。圖紙都是要結合起來去看,去計算。下面我們以墻體的識圖為例,深入淺出的介紹一下建筑圖和結構圖如何結合起來。
墻體的類型
按墻體所在位置分類
外墻、內墻、縱墻、橫墻、窗間墻 、窗下墻、女兒墻
▌ 墻體分類
這是一張立體的平面圖,可以看見一些平面圖中無法顯示的其他的部位。一般來說,在土建造價中,內墻和外墻的定額子目不同,因此錢就不同,所以計算時要區分內墻和外墻。
按墻體受力情況分類
承重墻和非承重墻。
這個大家應該不陌生。在裝修時,想要規劃自己家的建筑空間的時候,通常都會打面墻。打墻的時候就要先確定哪個是承重墻,哪個是非承重墻。一般在圖紙中并不好區分,更多的是靠實踐中積累的經驗。
按墻體所用材料的不同分類
磚墻、砌塊墻、鋼筋混凝土墻、石墻
其中,鋼筋混凝土墻屬于結構受力構件,具體識圖方法不在本文展開說明。
▌ 石墻
石墻,由沒有規格形狀的毛石砌成,通常用于路基、擋土墻、園林中等情況使用較多;
▌ 磚混結構中的磚墻
磚墻,磚混結構中的磚墻;
砌塊墻,使用在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屬于不承重的填充墻,適用性最廣;
復合墻,即用砌體和其他保溫材料組合成的墻。常用的保溫材料:有礦棉、礦棉氈、聚苯乙烯泡沫塑料、加氣混凝土等。
在計算過程中,大家應根據不同的墻體應用不同的子目。
▌ 外墻保溫常用做法
現在,出于減少能耗、節約能源的需求,基本強制使用外墻保溫。
外墻保溫的通常做法是:墻體一側附加保溫材料 、墻體中間填充保溫材、 磚墻的中間留空氣間層(如下圖所示)
a、墻體一側附加保溫材料 b、墻體中間填充保溫材 c、墻的中間留空氣
墻體的組成
砌體墻是使用砂漿將砌體按一定技術要求砌筑而成的。
常用的砌體材料有:磚砌體、砌塊砌體等。
其中,砂漿是砌體的膠結材料。常用的砂漿有:水泥砂漿、混合砂漿、石灰砂漿,對于某些特殊砌塊還會有專用砂漿。
具體實施過程中使用哪一種,需要根據建筑設計說明中的明確規定來使用。那么知道了砌體如何使用后,在圖紙中如何區分墻呢?
▌ 砌體厚度是以砌體厚度尺寸來區分,如:12墻、24墻、37墻等等。根據這種區分,套定額的時候也要分開,因此計算工程量時要分開。不同厚度的墻體,耗用的人工、材料、工程量是不同的。
有了砌體以后,除了區分砌塊形式、砂漿和整個厚度等等之外,還需要什么呢?
墻體的加固
常用的加固措施包括:設置圈梁和構造柱,從橫向和縱向上一起作用,把整個砌體聯結成一個整體,增強砌體的整體性。在不均勻沉降和抗震的過程中,保證砌體不塌落,門板正常使用,保護生命和財產的安全。
這就是我們對砌體的加固,因為如果不加固的砌體是散亂的。
1、圈梁
圈梁有鋼筋磚圈梁和鋼筋混凝土圈梁兩種。
是指沿建筑物外墻四周、內縱墻、部分內橫墻設置的橫向連續閉合的梁。
作用:提高建筑物的整體性,減少由于地基不均勻沉降而引起的墻身開裂。
▌ (a)鋼筋混凝土圈梁 (b)鋼筋磚圈梁
2、構造柱
在墻體的腳部或在墻體較長時,中間部位和墻體的連接,從豎向加強墻體的連接,與圈梁形成空間骨架,加強建筑物的整體剛度,提高墻體抗變形的能力。
作用:第一是變形沒有裂縫,第二如果地震來襲的時候,為防止松散的砌塊(砌體)一下子塌落,需要將其構造連接成一體。
構造柱在施工的過程中需要留馬牙槎。構造柱也需要按照實際體積進行計算,構造柱與圈梁一樣,在結構設計說明中進行表述,但它的目的是為了保證建筑施工圖里面砌體的整體性,所以與墻體放在一起理解。
▌ 圈梁、構造柱及馬牙槎
構造柱和圈梁是連接在一起的,一個保證縱向,一個保證橫向,雙方向連接才能把整個砌體箍起來。這也就是圈梁和構造柱的作用。
那么細心的同學可能會問,為什么構造柱和圈梁我在圖紙中看不到呢?
對,沒有錯。絕大部分的圖紙都是看不到的。這是因為在結構設計說明中已經進行了統一的說明。而統一說明后,我們應該將圖紙設計說明和圖集結合起來看,根據圖紙說明中給出的尺寸,然后在圖紙相應的位置進行計算,才能計算出配置構造柱。
除了圈梁和構造柱間的連接,還有一部分構造柱伸出的部分拉筋;當兩層圈梁之間或每層只有一層圈梁時,圈梁對于其他墻體的拉接性能不夠的時候,要如何保證呢?
這個時候,使構造柱每隔500高(一般來說是500,具體由設計師規定)伸出鋼筋,在砌體中進行把整個砌體和構造柱的拉接。
那么,這部分在哪里規定呢?
也在是圖紙結構設計說明中。詳見下圖。
▌ 結構設計說明
通過圈梁、構造柱和拉筋,這三方面保證了砌塊(砌體)是整體的形式。第一,可以抵抗變形;第二,在地震作用的時候防止倒塌。
以上便是對砌體進行的專門的說明,對砌體和構造柱、圈梁的關系,砌體和拉結筋在哪里看圖進行了講解。
墻體跟建筑圖和結構圖都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因此讀圖時建筑圖和結構圖要結合起來看。圈梁和構造柱雖然是在結構圖紙中規定,但起作用和約束是在建筑圖紙中的墻體。這也是讀圖具體方法的具體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