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好的燈光,這些最基礎的概念你要了解。
色溫(K)
市場對“暖光”、“冷光”的定義很混亂,我們只參考ANSI標準即可:暖白光2600K ~ 3700K,中性白光3700K ~ 5000K ,冷白光5000K ~ 6300K。
國標GB50034-2013有明確的規定,當使用LED光源時,“在長時間工作或者停留的場所或者房間,色溫不宜高于4000K,特殊顯色指數R9應大于0”,并且建議色溫<3300K的暖光,用在客房、臥室、病房等場所,因為色溫越高,越使人精神振奮,不利于人晚上的睡眠。很明顯,低色溫的適用性更廣。
在LED剛剛面世的那些年,產品還很劣質,光效不夠高(光效的概念會在后面解釋),但廠商發現了一點:如果色溫高,光效也會顯著。所以很多廠家為了提高光效,都在做高色溫LED,導致了很多辦公室出現5000多、甚至6000K的燈具。但現在都9012年了,LED的技術已經非常成熟,低色溫LED的光效也可以做到很好。
因此,還是拋棄“冷光=高檔”的固有印象,正確選擇色溫吧:在住宅里,建議低色溫2700K或者3000K;廚房有點類似工作場所,可以用高色溫,例如4000K,但不能再高了;餐桌選擇3000K很好,4000K也可以。
可有的人說:我家是黑白灰極簡現代風格,暖光不能還原色彩,會顯得黃?
首先,只要是LED,對許多白色的還原就無法那么準確,這不可避免;再者,應該考慮居住者的舒適度,不能單純為了好看犧牲舒適度,也就是不能為了視覺效應犧牲非視覺生物效應;最后,對色彩的還原,還要看燈的顯色指數,高顯色的3000K也不會很黃。
顯色指數
代表光對色彩的還原能力。它是計算得出的數值,并不是光中每種顏色的含量,如果光不夠好,其中某些數值可能是負數。Ra代表1~8號顏色的平均值,Re代表1~15號顏色的平均值。
國標強制規定Ra要大于80,R9要大于0。買正規產品,顯色指數肯定是符合國標的。但那種10塊錢包郵的燈具,通電能亮就可以了,其他的沒法要求,無論是哪個牌子。
那么,住宅里買了顯色很差的燈,會造成怎樣的影響?
比如你買了一套高檔家具,顏色非常漂亮,但是運回家里后,因為照明顯色的問題,家具的色彩完全變了,從高檔直接變成了劣質產品的樣子;或者餐桌照明,如果R9缺失,肉類就可能看起來沒那么鮮艷,有一種發霉的感覺(這里不得不吐槽一句,市面上餐桌吊燈的顯色都僅在滿足國標Ra大于80的水準,也不提供R9值,包括臺灣某品牌三萬塊的餐桌吊燈)。
照明功率密度(W/㎡)
就是一個空間中,燈具在每平方的功率。計算起來很簡單,所有燈具的總瓦數除以空間的平方數。
我國在住宅的標準是這么寫的,現行值6W/㎡,目標值5W/㎡。簡單理解就是,在6W每平方的基礎上,爭取做到5W每平方。就住宅而言,超過了6W/㎡,基本是不合理的。
要注意的是,對于裝飾性照明,國標規定只計算50%的功率。什么叫裝飾性照明?比如做一個壁燈,如果只用一個燈泡,它向四面八方發光,透光率是100%,功率自然也應該按照100%計算,但如果燈泡上面安了燈罩,透光不再是100%,壁燈的功率就取燈泡功率的50%。
光效(lm/W)
先插播一條光通量的概念,燈發出的光是可以計量的,光通量就是燈具發出的光的總量,單位是流明lm。而光效,指每一瓦功率能發出多少流明的光。
不同的燈,光效都是不一樣的,因此同樣瓦數的燈,光通量會不一樣,那么最終展現在被照物上的效果也會不一樣。一盞好燈,涉及到的參數非常多,并且參數之間是動態平衡、魚與熊掌的關系。例如高顯色95左右的燈具,光效通常也會在60lm/W以上。
但如前文所說,早年LED為了追求高光效,常常做一些高色溫產品,而現在LED已經普遍能做出很高的光效。高色溫和高光效,已經不再是一個捆綁式的賣點。
順帶一提,假設LED芯片發光是120lm/W,但是最終燈具成型的時候,可能只有100lm/W,光效會有損耗。損耗光效的是燈具的驅動,損耗可能在10% ~ 50%不等,所以在選燈的時候,這些地方也值得注意(在此后的燈具篇中,我會更詳細地解說燈具的各方面)。
因此,盡可能根據光效、光通量去選擇燈具,而不是單純按瓦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