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人小時候都吃過柴火灶煮的飯菜,那香甜的味道是我們小時候最深的記憶,所以很多回農(nóng)村建房的,除了弄一個現(xiàn)代化的廚房外,也會再另外弄一個柴火灶,人多或者想吃的時候都可以做。今天就來教大家怎么砌一個好用的柴火灶!
一、灶體外
1、放樣
第一在修建的時候要先選好地方,將鏟平夯實,然后開始放樣。在砌筑柴火灶的地方確定煙囪、爐具的位置,將磚塊排出灶底、煙囪和鍋具的形狀大小。立面放樣的時候,要在墻面上標(biāo)出灶臺的標(biāo)高、灰洞、灶門和吊火的高度。
出煙口的高低,上沿高度等于灶高減去30~50mm,出煙口的內(nèi)壁寬度小于或等于180mm,出煙口面積大于或等于爐箅的有效通風(fēng)面積。雙灶時,則是倆爐箅的面積之和。
放線時,要確定爐箅與鍋底垂直中心的高度,要結(jié)合鍋的深度和燃料類型的吊火高度確定。一般來說,爐箅的高度等于灶的總高度減去鍋深與吊火高度之和。
2、砌灶腳、灶體
砌灶體,確定灶體內(nèi)徑大小,就是燃燒室內(nèi)徑加上燃燒室結(jié)構(gòu)兩邊厚度和保溫層厚度。
灶體的高度根據(jù)人的身高來確定,一般為650~750mm,最高不超過800mm。
吊火高度根據(jù)燃料確定,一般燒草灶吊火高度為150mm,燒柴吊火高度為12mm,燒煤吊火高度不得超過12mm。
3、灶臺和鍋邊
灶臺也就是灶體的上平面,做飯時放置其他物品的地方。尺寸形狀按照自己需要確定,臺面要用砂漿抹面,確保平整無裂紋。
鍋邊就是鍋放在鍋口上后臺面與鍋外邊的接觸面,在抹鍋邊砂漿時,邊抹灰邊用鍋試看,使鍋沿超出臺面30mm。
4、煙囪
在砌煙囪時,煙囪要高出屋脊面500mm,要垂直砌筑。砂漿飽滿,保證密閉不漏氣,內(nèi)壁要光滑,煙囪底部有清灰洞。
二、灶體內(nèi)
1、進風(fēng)道
在爐箅的下方,進風(fēng)管的寬度和高度可取鍋徑的1/4,縱深與爐箅里邊要平齊。大多砌成斜坡式,內(nèi)壁要光滑無阻礙。
2、爐箅
在進風(fēng)道上量出鍋底中心線,確定爐箅位置。爐箅安裝角度從外向里傾斜12°,如果是燒柴草的爐箅要橫放在灶膛。
爐箅間距根據(jù)燃料確定,燒散煤不超過7mm。
3、保溫材料
一般常見鋸末、爐渣、礦巖棉等。
4、燃燒室抹灰
指爐箅上部到攔火圈的空間,一般有長方形和圓形。長方形是圍著爐箅的上方砌面寬120~140mm,高60~80mm的長方形,上口內(nèi)緣與鍋底間有50mm間隙。
5、攔火圈
要試燒幾次才能定型,用黏土摻入麻刀和硬泥抹成鍋底形狀的初坯,厚度不少于50mm。再在初坯切出鍋圈、排煙道、回?zé)煹谰€,鍋圈厚度25mm,攔火圈厚度30mm,排煙道、回?zé)煹郎?0~40mm,寬度50~80mm,用抹子沿線切30mm深出煙槽。
6、煙道
出煙口要位于灶膛的最高處,上沿的高度一般低于鍋臺面30~40mm,砌出煙道時,進口到入口要圓滑。
灶砌好最后往鍋里加水燒熱,看火勢旺不旺;還要看煙在灶膛的動向,灶膛是被煙囪抽去還是從灶門冒出;燒過的灰是白色說明燃燒充分,煙也應(yīng)是白色。
如果在試燒過程中,發(fā)現(xiàn)爐中火勢雖旺,但火焰只燎鍋底,說明吊火太高;如果火苗偏向出煙口的方向,說明靠近煙囪的攔火圈有點低等等。
那么,你們老家還有沒有柴火灶呢?柴火灶做出來的飯是不是格外的香甜,建一個柴火灶,保留著小時候的回憶,讓新一代的孩子也嘗嘗父輩們童年那美好而溫暖的滋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