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見的路基地面排水設施包括邊溝、截水溝、排水溝、跌水與急流槽等,必要時還有渡槽、倒虹吸及積水池等。這些排水設備分別設在路基的不同部位,各自起到關鍵的排水功能、布置要求或構造形式,均有差異。
1.邊溝
邊溝設置在挖方路基的路肩外側或低路堤的坡腳外側,多與路中線平行,用以匯集和排除路基范圍內和流向路基的少量地面水。平坦地面填方路段的路旁取土坑,常與路基排水設計綜合考慮,使之起到邊溝的排水作用。
邊溝的排水量不大,一般不需要進行水文和水利計算,依據沿線具體條件,選用標準橫斷面形式。邊溝僅靠路基,通常不允許其他排水溝渠的水流引入,亦不能與其他人工溝渠合并使用。邊溝不宜過長,盡量使溝內水流就近排至路旁自然水溝或低洼地帶,必要時設置涵洞,將邊溝水橫穿路基從另一側排出。
邊溝的橫斷面形式有梯形、矩形、三角形及U型等。 它可采用漿砌片石、栽砌卵石和水泥混凝土預制塊現澆防護。砌筑用的砂漿強度,對于高速公路、一級公路采用M7.5,對于其他等級公路采用M5。邊溝出水口附近,水流沖刷比較嚴重,必須慎重布置和采用相應措施。
2.截水溝
截水溝又稱天溝,一般設置在挖方路基邊坡坡頂以外,或山坡路堤上方的適當地點,用以攔截并排除路基上方流向路基的地面徑流,減輕邊溝的水流負擔,保證挖方邊坡和填方坡腳不受流水沖刷。降水量較少或坡面堅硬和邊坡較低以致沖刷影響不大的路段,可以不設截水溝;反之,如果降水量較多,且暴雨頻率較高,山坡覆蓋層比較松軟,坡面較高,水土流失比較嚴重的路段,必要時可設兩道或多道截水溝。
截水溝的位置,應盡量與絕大多數地面水流方向垂直,以提高節水效能和縮短溝的長度。截水溝應保證水流暢通,就近引入自然溝內排出,必要時配以急流槽或涵洞等泄水結構物將水流引入指定地點。截水溝水流不應引入邊溝,當必須引入時,應增大邊溝橫斷面,并進行防護。溝底應具有0.5%以上的縱坡,溝底和溝壁要求平整密實,不滯流、不滲水,必要時予以加固和鋪砌。截水溝的長度宜為200~500m。
3.排水溝
排水溝的主要用途在于引水,將路基范圍內各種水源的水流(如邊溝、截水溝、取土坑、邊坡和路基附近積水)引至橋涵或路基范圍以外的指定地點。當路段受到多段溝渠和水道影響時,為保護路基不受水害,可以設置排水溝或改移渠道,以調節水流,整治水道。排水溝的位置,可根據需要并結合當地地形等條件而定,離路基盡可能遠些,距路基坡腳不宜小于2m,平面上應力求直捷,需要轉彎時以應盡量圓順,做成弧形,其半徑不宜小于10~20m,連續長度宜短,一般不超過500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