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在背河大面積出現管涌時,可以在出現管涌的范圍內,分層鋪填透水性良好的反濾料,制止地基土顆粒流失。如果發生獨立管涌,可先清除地面雜物并挖除軟泥10~20厘米,用土袋錯縫圍成井狀,井內分層鋪設反濾料(如砂石、梢料等),層厚20~40厘米,并在反濾層頂面設置排水管。
什么叫管涌?
管涌是指在汛期高水位情況下,水流從河岸沿著堤基土壤空隙流向下游(即滲流),因其受到周壁的限制,沖破了粘性土復蓋層,將下面的粉砂、細砂帶出來,發生冒水涌砂現象,即稱管涌,也叫翻砂鼓水。
管涌如何應對?
如在背河大面積出現管涌時,可以在出現管涌的范圍內,分層鋪填透水性良好的反濾料,制止地基土顆粒流失。如果發生獨立管涌,可先清除地面雜物并挖除軟泥10~20厘米,用土袋錯縫圍成井狀,井內分層鋪設反濾料(如砂石、梢料等),層厚20~40厘米,并在反濾層頂面設置排水管。
當背河堤腳附近出現分布范圍較大的管涌群時,可在背河堤腳管涌范圍外用土或土袋搶筑月堤,積蓄涌水,抬高水位減少滲透壓力,延緩涌水帶砂速度。隨水位升高需對月堤幫寬加高,直至險情穩定為止。
管涌處理方法
1、反濾圍井
在冒水孔周圍壘土袋,筑成圍井.井壁底與地面緊密接觸。井內按三層反濾要求分鋪墊沙石或柴草濾料,在井口安設排水管,將滲出的清水引走,以防溢流沖塌井壁。
如遇涌水勢猛量大粗沙壓不住,可先填碎石、塊石消殺水勢,再按反濾要求鋪填濾料,注意觀察防守,填料下沉,則繼續加填,直到穩定為止。此法適應于地基土質較好,管涌集中出現,險情較嚴重情況。
2、養水盆
在管涌周圍用土袋壘成圍井,井中不填反濾料,井壁須不漏水,如險情面積較大.險口附近地基良好時,可筑成土堤,形成一個蓄水池(即養水盆),不使滲水流走,蓄水抬高井(池)內水位,以減小臨背水位差,制止險情發展。此法適用于臨背水位差小、高水位持續時間短的情況,也可與反濾井結合處理。
3、濾水壓浸臺
在大片管涌面上分層鋪填粗沙、石屑、碎石,下細上粗,每層厚20cm左方,最后壓塊石或土袋。如缺乏沙石料,可用秸柳作成柴排(厚15-30cm),再壓塊石或土袋,袋上也可再壓沙料,厚度以不使柴草壓辱太緊為限。此法適用于管涌數目多,出現范圍較大的情況。如系水下發生管涌:切不可將水抽干再填料,以免險情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