擋土墻應設置排水設施,以疏干墻后坡料中的水分,防止地表水下滲造成墻后積水,從而使墻身免受額外的靜水壓力;消除粘性土填料因含水量增加產生的膨脹壓力;減少季節性冰凍地區填料的凍脹壓力。
擋土墻的排水設施通常內地面排水和墻身排水兩部分組成。
地面排水可設置地面排水溝,引排地面水;夯實回填土頂面和地面松土,防止雨水和地面水下滲,必要時可加設鋪砌;對路塹擋土墻墻趾前的邊溝應予以鋪砌加固,以防止邊溝水滲入基礎。
墻身排水主要是為了迅速排除墻后積水。漿砌擋土墻應根據滲水量在墻身的適當高度處布置泄水孔。泄水孔尺寸可視泄水量大小分別采用5cm×10cm、10cm×10cm、15cm ×20cm的方孔,或直徑5~10cm的圓孔。泄水孔間距一般為2~3M,上下交錯設置。最下排泄水孔的底部應高出墻趾前地面0.3m;當為路塹墻時,出水口應高出邊溝水位0.3m:若為浸水擋土墻.則應高出常水位以上0.3m,以避免墻外水流倒灌。為防止水分滲入地基,在最下一排泄水孔的底部應設置30cm厚的粘土隔水層。在泄水孔進口處應設置粗粒料反濾層,以避免堵塞孔道。當墻背填土透水性不良或有凍脹可能時,應在墻后最低一排泄水孔到墻頂0.5m之間設置厚度不小于0.3m的砂、卵石排水層或采用土工布。
擋土墻(Retaining wall)是指支承路基填土或山坡土體、防止填土或土體變形失穩的構造物。而根據其剛度及位移方式不同,可分為剛性擋土墻、柔性擋土墻和臨時支撐三類。
在擋土墻橫斷面中,與被支承土體直接接觸的部位稱為墻背;與墻背相對的、臨空的部位稱為墻面;與地基直接接觸的部位稱為基底;與基底相對的、墻的頂面稱為墻頂;基底的前端稱為墻趾;基底的后端稱為墻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