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建筑經過長時期的努力,同時吸收了中國其他傳統藝術,特別是繪畫、雕刻、工藝美術等造型藝術的特點,創造了豐富多彩的藝術形象,并在這方面形成了不少特點。其中比較突出的,有以下三個方面。
1、屋頂:我國古代匠師充分運用木結構的特點,創造了屋頂舉折和屋面起翹、出翹,形成如鳥翼伸展的檐角和屋頂各部分柔和優美的曲線。同時,屋脊的脊端都加上適當的雕飾,檐口的瓦也加以裝飾性的處理。
2、色彩:中國古代的匠師在建筑裝飾中最敢于使用色彩也最善于使用色彩。這個特點是和中國建筑的木結構體系分不開的。因為木料不能經久,所以,中國建筑很早就采用在木材上涂漆和桐油的辦法,以保護木質和加固木構件用榫卯結合的關接,同時增加美觀,達到實用、堅固與美觀相結合。
3、襯托性建筑:襯托性建筑的應用,是中國古代宮殿、寺廟等高級建筑常用的藝術處理手法。它的作用是襯托主體建筑。最早應用的并且很有藝術特色的襯托性建筑便是從春秋時代就已開始的建于宮殿正門前的“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