砌體墻的砌筑要領 ——錯縫搭接,避免通縫,橫平豎直,砂漿飽滿
砌體墻作為填充墻的構造要點:
墻體與周邊構件的拉結、合適的高厚比、其自重的支承、避免成為承重的構件
●在骨架承重體系的建筑中,柱子上面每500mm高左右留出拉結鋼筋,以便在砌筑填充墻時將拉結鋼筋砌入墻體的水平灰縫內。拉結筋不少于2Φ6,深入墻內距離一、二級框架沿全長設置;三、四級框架不小于1/5墻長,并不小于700mm。
●混合結構體系的后砌隔墻,最好在新砌墻兩端原有的墻體上有間隔地掏去部分砌筑塊材,使得新墻體砌筑時有可能局部嵌入原有墻體,做到新舊墻體有效搭接。
高厚比是牽涉到砌體墻穩定性的重要因素。但增加厚度會增加填充墻的自重。需要時可以采取構造方法來解決。
即局部添加鋼筋混凝土的小梁(又稱壓磚檻——每隔一定高度在墻身中澆筑約60厚的配筋細石混凝土,內置2Φ6的通長鋼筋)或者構造柱(構造柱與墻體同步施工,每隔一定距離伸出拉結筋與分段的墻體拉結 )。
混合結構建筑墻體的抗震措施
結構特征——墻體承重
砌筑砂漿是砌體墻中的薄弱環節
限高——地震發生時建筑物的擺幅不至于過大,墻體不容易因錯動開裂而倒塌
設置圈梁和構造柱——形成內骨架,加強建筑物整體剛度
圈梁、構造柱設置部位和要求 :
圈梁——在屋蓋及樓蓋處,沿著全部外墻和部分內墻設置的連續、封閉的梁
構造柱—震害較重、連接構造比較薄弱,易于產生應力集中的部位,如房屋轉角、樓梯間四角、有錯層處,等等
構造柱不單獨承重,因此不需設獨立基礎,其下端應錨固于鋼筋混凝土基礎或基礎梁內。在施工時必須先砌墻,墻體砌成馬牙槎的形式,從下部開始先退后進,用相鄰的墻體作為一部分模板。柱截面應不小于180×240。配筋為縱筋4Φ12,箍筋采用Φ4~Φ6,間距不大于250。在離圈梁上下不小于1/6層高或450mm范圍內,箍筋需加密至間距100。在構造柱與墻之間應沿墻高每500設2Φ6鋼筋連結,每邊伸入墻內不少于1000
砌體采用空心砌塊,即便墻體不是配筋砌體,也應該在對應磚墻設構造柱的位置將若干相鄰的砌塊的孔洞作為配筋的芯柱來處理,用以代替構造柱。混凝土空心小砌塊的芯柱最小截面不小于130×130。中型砌塊芯柱最小截面為150×150。芯柱的配筋對小型砌塊而言每孔1Φ12;對中型砌塊而言,在6、7度抗震設防時1Φ14或2Φ10,8度設防時1Φ6或2Φ12。芯柱的混凝土強度等級為小型砌塊C15,中型砌塊C20
圈梁必須與構造柱連通,房屋各部分剛度均衡
圈梁、構造柱與框架結構梁、柱的區別 :
圈梁、構造柱是墻體的一部分,不單獨承重;
圈梁、構造柱與墻體同步施工,墻不是填充體;
圈梁、構造柱的斷面尺寸和配筋不需結構計算
砌體墻的洞口處理
洞口的水平截面面積一般不超過墻體水平截面面積的50%。同時,開洞后窗間墻和轉角墻的寬度都應當符合建筑物所在地區的相關抗震規范
為了支承洞口上部砌體所傳來的各種荷載,并將這些荷載傳給窗間墻,常在門、窗洞孔上設置過梁
洞口下方窗臺構造
砌體墻勒腳部分的防潮處理
勒腳——墻身接近室外地面的部分。一般情況下,其高度為室內地坪與室外地面的高差部分
1.對勒腳處的外墻面應該用強度較高、防水性能較好的材料進行保護
2.為杜絕地下潮氣對墻身的影響,砌體墻應該在勒腳處設置防潮層
3.為保護墻基不受雨水的侵蝕,常在外墻四周將地面做成向外傾斜的坡面,稱散水或護坡。或在外墻四周做明溝,將通過水落管流下的屋面雨水等有組織地導向地下集水口,而流入下水道
防火墻構造
防火墻應該采取以下措施:
1. 耐火極限不小于4.0h;
2. 直接設在基礎或鋼筋混凝土框架上,并高出不燃燒體屋面不小于400mm;高出燃燒體或難燃燒體屋面不小于500mm。當屋頂承重構件為耐火極限不低于0.5h的不燃燒體時,防火墻(包括縱向防火墻)可砌至屋面基層的底部,不必高出屋面;
3. 防火墻上不應開設門窗洞口,如必須開設時,應采用甲級防火門窗,并應能自動關閉;
4. 防火墻上不應設排氣道,必須設時,兩側的墻厚不小于120mm;5. 防火墻不應設在建筑物的轉角處,否則內轉角兩側的門窗洞口的水平距離不小于4m。緊靠防火墻兩側的門窗洞口最近距離不小于2m。設耐火0.9h的非燃燒固定扇的采光窗時不受此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