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市面上智能手環的睡眠監測功能,都是通過手環里內嵌的三軸加速度傳感器來判斷的。這種傳感器可以有效地感知手環是否在移動,以及移動的方向。
所以,市面上的絕大多數手環都會采用如下的方式來判斷佩戴者是否在睡眠,以及睡眠的深淺情況:在一段時間內(比如十分鐘或者半個小時),佩戴者沒有做任何劇烈的活動,那么就有可能進入了睡眠狀態。如果這段時間佩戴者活動量非常少甚至沒有,則手環會認定這段時間處于深度睡眠;如果有一些活動量但沒有特別劇烈的活動,手環會認定這段時間處于淺睡眠。這種方式在學術研究上也有一個專門的名字,叫做Actigraphy(體動記錄儀)。
從原理上來說,智能手環沒有辦法真正區分用戶是躺著不動還是啥時候入睡的。但是實際使用中,用戶倒不太會感受到這樣的問題。原因在于:
1. 佩戴者需要保持一個姿勢不變一段時間(比如十分鐘或者半個小時),才有可能會被認為進入睡眠。而絕大多數用戶一般不會為了做這樣的測試,躺在床上一動不動這么長時間;
2. 如果沒有佩戴智能手環,而是放在桌面上的話,一般有幾個固定的角度。睡眠監測的算法可以認定當手環處于這些位置的時候,無論放置多久都不會在睡覺;
有些智能手環會提供根據光電信號估算的心率。當用戶沒有佩戴的時候,智能手環會監測不到心率;當用戶進入睡眠的時候,心率一般情況下會下降;當用戶睡得很深的時候,心率會下降的更低。這樣的智能手環有助于提高睡眠時間和深淺的監測準確率。
最后需要注意的是,無論是否有心率監測功能,Actigraphy監測睡眠的準確性都無法百分之百準確反映出真實的睡眠狀況。但是對于絕大多數用戶來說,佩戴智能手環監測睡眠基本上不影響睡眠質量,監測的結果又基本合理,所以不失為一種簡便易行的參考方式。
什么是體動記錄儀?
體動記錄儀是近年來開發的一種監測系統,能夠在不影響日常生活的情況下進行連續的睡眠-覺醒狀態監測。作為一種新的輔助檢查手段,體動記錄儀在臨床工作的很多方面都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包括對失眠、周期性腿動、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等不同形式的睡眠障礙的診斷,治療效果的評價,對特殊人群的睡眠形式的評估等。
如何通過身體運動來判斷睡眠階段?
睡眠深度一般是以身體活動減少和感覺靈敏度降低作為衡量指標的,不過目前對于睡眠深度的精確測量還是比較困難的,所以我們從APP中看到的監測數據也只是大致的睡眠時間。睡眠監測是通過體動記錄儀監測人的動作,以系統的計算方式進行累計計算,每2分鐘記錄一次合計值,與此同時的姿勢數據得到記錄,通過計算來判斷睡眠狀態。
深度睡眠的時候人的肌肉會松弛,并且肢體不會產生較大的運動,甚至不會動,而淺睡眠的時候,人體會產生一定的輕微運動。智能手環的原理是通過監測手腕的運動狀態,在夜間由輕運動模式慢慢的轉變到不動,來判斷處于熟睡狀態,這里就要使用計算引擎了,接著再根據每個人的睡眠周期,判斷每個睡眠周期的結束和開始,以此來計算出深度睡眠時間。
據悉,深度睡眠只占據睡眠時間的25%,也被稱作“黃金睡眠”。只有進入深度睡眠狀態的中睡期、深睡期以及REM快速眼動睡眠期,才對解除疲勞有較大作用。(除了這幾個時期,還有淺睡、輕睡時期,大約占睡眠時間的55%),我們也可以通過這個數據來確定自己的睡眠質量是否符合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