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持續遭遇強降雨,然而,故宮博物院的排水系統卻運行順暢。輿論場似乎總會流傳著關于故宮“600年不積水”的“都市傳說”,但據故宮工作人員介紹,這只是一個傳說。
歷史文獻中,記載著故宮出現屋面漏雨、墻垣倒塌,乃至院落積水的情況。比如,光緒十一年的陰歷四月,故宮從東華門到西華門的區域出現了積水“數尺不等”。盡管如此,故宮的維護工作及時有效,使得積水情況得以緩解。
故宮積水或不積水,實際上是一個簡單的物理問題:只要降水量大于排水量,就會積水。據故宮博物院介紹,故宮的排水系統能夠應對一小時內20毫米左右的降雨量。而在7月29日至31日,北京全市平均降雨量達到207.6毫米,因此,這種情況下故宮積水并不讓人感到意外。
客觀來說,故宮的排水系統確實在古代建筑中獨樹一幟,體現了古代工匠的智慧。地下的排水溝渠縱橫交錯,異常發達,將雨水高效地引導出去。
然而,我們不能忽視故宮的特殊性。作為皇城,其規劃和建造都是古代建筑的“天花板”,并不能代表一般性。另外,從現代角度看,故宮的建筑密度并不算密集,其排水難度相較現代建筑來說并不大。
在對故宮的贊許中,人們似乎投射了某種想象:古人的設計有大智慧,甚至比現代城市建設還要超前、先進。但這種厚古薄今的觀念并沒有必要,因為在古代,城市內澇是常見且嚴重的問題。
事實上,不論古代還是現代,我們都需要用適合自己的方法去應對暴雨等極端天氣。雖然傳統工藝獨具匠心,但在現代城市,密集的人口聚集、復雜的城市功能以及精密的基礎設施等,都對我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我們只有去摸索適合現代的辦法,才能更好地應對這些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