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混凝土水灰比,坍落度過大。混凝土的水灰比變化情況是影響其強度值的主要原因,因此建筑混凝土施工環節需嚴格控制好其水灰比和坍落度。
2、施工過程產生的裂縫。砼澆筑施工中,振搗不均勻,或是漏振、過振等情況,都會會造成砼離析、密實度差、降低結構的整體強度。
3、干縮裂縫。在干縮效應下,混凝土內部形成不同的變形結構,并在混凝土應力約束下產生相應的裂縫。
4、沉降裂縫。在混凝土施工中,模板剛度不足、支撐間距過大、支撐底部松動等問題都會引起沉降裂縫。
5、溫度裂縫。在溫差的作用下,混凝土內、外部存在脹、縮情況,從而在其表面產生一定的拉應力。當因溫差形成的拉應力超過混凝土強度極限時,混凝土表面會形成裂縫。
混凝土地面裂縫的原因:
現在地面基本上都是以混凝土為基礎,而自然收縮是混凝土的一個主要特性,由于收縮而產生的微觀裂縫一旦發展則有可能引起機構物的開裂、變形甚至破壞,所以地面在完工后會出現不同程度的裂縫。
混凝土中產生裂縫有多種原因,主要是溫度和濕度的變化,混凝土的脆性和不均勻性,以及結構形式等原因。簡單來來說造成裂縫的5種主要原因:結構裂縫(結構沉降);伸縮裂縫;養護裂縫;應力裂縫以及徐變裂縫。
我國現行規范對一般正常使用條件下混凝土結構構件最大裂縫寬度的控制標準為0.3mm,因此一定程度的裂縫是可以接受的,但并不是說我們就可以對混凝土裂縫視而不見,任其發展。
一旦裂縫寬度和長度超過標準,就需要引起重視盡快修復了。具體修復方法如下:
輕微裂縫:
1、確定裂縫大小
混凝土地面裂縫,首先需要測量裂縫的大小。如果裂縫寬度小于1cm,且深度不深,則可以直接灌封處理,不需要太多材料。
2、清理裂縫
在修補前要保證裂縫盡量干凈,可以先用水沖洗裂縫內部以及周圍,或者直接用笤帚清掃,保證裂縫周邊沒有內部殘渣以及浮灰。
3、選擇修復材料
用來修復混凝土的灌封材料有很多,大家可以在市面上選購即可,如果裂縫非常細小可以直接用灌漿樹脂注射;也可以選擇路面修復材料兌水攪拌,值得注意的是水的用量決定凝固速度和凝固強度。
4、灌縫
用膩子鏟將攪拌均勻的修復料涂膜在裂縫處即可,務必保證修補材料全部灌入縫隙內。時間上的控制盡量在半個小時之內,因為這類型的修補材料大多都會快速凝固。
5、粘膠帶
為了讓修復后的地面更顯自然,在灌縫之后可以用膠帶固定在裂縫的兩側,這樣做的目的就是為了防止修復料溢出,對路面的美觀程度有影響。
6、再次涂膜
粘膠帶也是為了方便涂膜,不用擔心修復料過多而高出路面。涂膜時注意以裂縫為中心,均勻的向兩邊擴散即可。涂膜之后膠帶就可以撕去了。
7、修邊
將兩邊撕去膠帶的部分與路面融合涂膜,再使用膩子鏟和刷子配合,讓裂縫與原地面渾然一體。
嚴重裂縫:
以上是對于大小可控且不影響承重的裂縫修補方法,如果開裂過于嚴重則需要采取采用局部修復、混凝土置換等方法,來達到修復效果了。
這些方式都需要將損壞的混凝土剔除然后重新澆筑,相對耗時較長,工藝幾乎與新打造混凝土地面一致,大家可根據裂縫情況自行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