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數(shù)字化時代的浪潮下,免密支付已成為許多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給我們的購物、出行帶來了極大的便利。然而,山東青島市民李先生的遭遇卻為我們敲響了安全警鐘。
“我不知道什么時候開通的‘免密支付’功能,直到手機頻繁收到賬單提醒,才發(fā)現(xiàn)平臺賬號被盜,對方通過‘免密支付’消費了5000多元。這種事關會員安全的操作提示應該設置在明顯位置,不能讓消費者糊里糊涂‘被免密’。”近日,山東青島市民李先生向《工人日報》記者講述了自己賬號“失竊”的經(jīng)歷。
李先生介紹,自己曾邀請21歲的信用卡業(yè)務員楊某上門辦理信用卡和POS機業(yè)務,許多流程需要在本人手機上完成,李先生將手機交給楊某操作,自己則在店里忙其他工作。
在辦理過程中,楊某幫李先生在網(wǎng)購平臺開通了“免密支付”功能。此后,楊某又使用李先生的手機驗證碼在楊某的手機上登錄了李先生的賬號,而李先生并不知情。隨后半個月,楊某利用李先生的賬號進行了18筆消費,累計5000余元。收到賬單提醒的李先生立即報警立案,隨后楊某被警方依法刑事拘留。
李先生的經(jīng)歷不僅揭示了免密支付潛在的風險,還反映出平臺對于安全提示的忽視,以及消費者對于自身權益保護的缺失。
免密支付的便捷與隱憂
為什么免密支付會這么受歡迎?答案很簡單:便捷。許多消費者,尤其是年輕一代,認為免密支付節(jié)省了時間,簡化了復雜的支付流程。然而,免密支付背后隱藏的安全隱患也是不容忽視的。像李先生這樣,因為疏忽而遭受經(jīng)濟損失的案例并不少見。手機被盜、賬戶被他人利用消費、兒童誤操作……種種情況都可能導致不必要的經(jīng)濟損失。
平臺責任與消費者權益
免密支付功能的普及,一方面反映了商家追求用戶體驗的需求,另一方面也暴露了在安全提示、用戶知情權方面的不足。許多平臺在用戶不知情的情況下默認開通免密支付,這種行為無疑侵犯了消費者的知情權和選擇權。根據(jù)《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等法律規(guī)定,商家應當明確告知消費者免密支付的風險,并提供明顯的提示信息。
護航消費者權益:道路何在?
在李先生的案例中,我們看到了平臺對于“免密支付”功能的不負責任。那么,如何保護消費者的權益,同時享受免密支付帶來的便利呢?
首先,加大平臺監(jiān)管力度。監(jiān)管部門應該針對免密支付設立更明確的規(guī)范,對違規(guī)行為進行嚴厲的處罰。
其次,提高消費者自我保護意識。消費者應該加強對自己財產(chǎn)安全的保護,設置鎖屏密碼,謹慎管理個人信息,定期檢查賬戶交易記錄。在不需要使用免密支付功能時,應及時關閉。
最后,平臺和商家應承擔起責任,明確告知消費者免密支付的風險,提供清晰的取消路徑。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實現(xiàn)便利與安全的平衡。
免密支付作為數(shù)字時代的產(chǎn)物,在給我們生活帶來便利的同時,也不可避免地伴隨著安全風險。李先生的案例給我們的最大啟示是,無論是平臺、商家還是消費者,都需要對免密支付持有更加謹慎和負責的態(tài)度。只有共同努力,才能確保這一便捷功能的健康發(fā)展,保護廣大消費者的合法權益,讓數(shù)字時代的紅利惠及每一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