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學習起步階段(1953-1975年)。
國內的裝配式建筑起步來源于蘇聯建造經驗。第一至第五個"五年計劃"期間,提出向蘇聯學習裝配式建筑的構想。當時生產力低下,國家提出工業(yè)復興計劃,建筑行業(yè)推行標準化,發(fā)展預制構件,大量建造工業(yè)廠房。小型的建筑構件、磚混結構是當時的重要特征,限于計劃經濟體制,未能提出"建筑產業(yè)化"的概念,當時只能稱之為"建筑工業(yè)化"。
而且受技術、管理水平影響,建筑技術水平普遍低下,工業(yè)化范圍非常小,僅僅追求主體結構預制裝配化,產品規(guī)格單調,缺乏靈活性,而且成本較高,從而導致勞動生產率提高非常有限,建筑工業(yè)化的綜合效率不明顯。同時,外墻的防滲、防水技術落后,業(yè)內對預制技術缺乏積極研究,裝配式建筑發(fā)展十分緩慢。
2、積極探索階段(1976-1995年)。
20世紀70-80年代,高層住宅樓裝配式試點工作在北京展開,主體結構采用現澆混凝土和預制裝配相結合,其他細部構件采用預制結構,如外墻板、內隔墻等。試點項目竣工后,一定程度上影響著建筑工業(yè)化,為裝配式建筑在各大城市推廣積累了寶貴經驗。
3、逐步發(fā)展階段(1996-現在)。
20世紀90年代,裝配式建筑有了一定的發(fā)展,但受運輸不便、成本偏高影響,加上安全、防水、抗震等先天不足,這些問題未能很好解決,制約著裝配式建筑的推廣。直到2015年,隨著建筑技術的不斷發(fā)展,在國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加上國外先進人才的涌入以及成功經驗的交流,裝配式建筑在北京、深圳、上海等特大城市開始發(fā)展起來,逐步占據一定市場比例。
當前,我國裝配式建筑雖然發(fā)展迅速,但與西方發(fā)達國家相比,仍處于起步階段,新建建筑中裝配式市場占有率仍不足5%(見圖1)。2016年11月,住建部明確提出:到2020年,我國裝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要達20%以上;到2025年,要達到50%以上。有政策的支持以及技術的保證,我國的裝配式建筑市場必將進入快速工業(yè)化時代。
裝配式住宅是什么意思?
裝配式住宅是指把傳統(tǒng)建造方式中的大量現場作業(yè)工作轉移到工廠進行,在工廠加工制作好建筑用構件和配件,如樓板、墻板、樓梯、陽臺等運輸到建筑施工現場,通過可靠的連接方式在現場裝配安裝而成的住宅房屋稱為裝配式住宅。另外,裝配式建筑主要包括預制裝配式混凝土結構、鋼結構、現代木結構建筑等。
裝配式建筑的優(yōu)缺點
傳統(tǒng)建筑直接在工地上澆筑施工,又叫做現澆整體式。而裝配式建筑則在工廠里生產預制構件,然后運到工地上組裝而成,就像搭積木一樣。根據住建部的規(guī)劃,到2025年裝配式建筑占新建筑比例要在50%以上。
與現澆整體式相比,裝配式建筑速度快、受氣候條件制約小,而且產生的建筑垃圾很少。不過這種建筑方式有一定的局限性,在高層建筑上用得比較少,而且對構件尺寸大小有一定的限制,以下是詳細的優(yōu)缺點對比。
1、裝配式建筑的優(yōu)點:
(1) 質量好:構件可標準化大量生產,幾乎不受天氣情況影響,在質量方面更加可靠;
(2) 節(jié)能環(huán)保:減少施工過程中的物料浪費,也大大減少了施工現場的建筑垃圾;
(3) 縮短工期:構件生產好之后拉倒現場裝配,減少了一部分工序,大大加快施工進度;
(4) 節(jié)約人力:構件在工廠生產完成,減少了人力需求,并降低了施工人員的勞動強度;
(5) 節(jié)省模板:由于疊合板做樓板底膜,外掛板做剪力墻的一側模板,因此節(jié)省了大量的模板。
2、裝配式建筑的缺點:
(1) 成本較高:裝配式建筑的工程造價與傳統(tǒng)式建筑工程造價相比要高很多;
(2) 運費增加:如果構件生產工廠距離施工現場太遠的話,運輸成本將會提高;
(3) 尺寸限制:由于生產設備的限制,尺寸較大的構件在生產上有一定的難度;
(4) 應用領域小:雖然目前國家在大力推廣,但目前裝配式建筑在建筑總高度和層高上限制很大;
(5) 抗震性較差:裝配式建筑的整體性和剛度較弱一些,抗震沖擊性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