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購房者在買房的時候比較關心房價和位置,對于房屋的面積了解得比較少。有些人以為,房子只要夠住就好,得房率多少并不重要,這種想法是錯誤的,買房不僅要考慮容積率、綠化率、車位配比等指標,還要參考得房率這一重要指標。
什么是得房率?
一般來說,得房率是衡量房屋實際適用面積的一個標準,指的就是套內建筑面積與建筑面積的比值。得房率越高,房屋的性價比就越高,但得房率并不是越高越好的,公攤面積包括樓梯、走廊、電梯、樓梯井等,如果公攤面積太小,會使公共區域擁擠不堪。
得房率高低有什么影響
1、日常生活的影響
得房率的高低對日常生活有一定的影響,有的開發商為了提高得房率,會選擇減少公攤面積,在設計房型的時候壓縮電梯間,電梯廳,過道的面積和寬度,就會使這些公共空間壓縮到極限,門廳狹小而且走道擁擠,公共樓梯又窄有陡。結果就是住宅品質下降,使用上的不舒適,也會導致鄰里之間的摩擦和糾紛。
2、影響戶型
得房率的高低直接影響房屋的戶型設計,過度的要求得房率會使得開發商一味追求得房率而忽視戶型的實用性和合理性。一般來說,開發商出售的樓盤得房率都在合理范圍內。
3、影響房屋品質
得房率的高低還會影響房屋的品質,房屋品質包括公用區域大廳設施等,稍微好一些的住宅便需要配套完善的功能,寬敞的樓梯間,明亮的前室等,在這個住宅需求從功能化轉向品質化的年代,居住品質才是關注重點,因此得房率過高,公攤面積過小會影響居住品質。
得房率高好還是低好
得房率對于購房者來說,并不是越高越好。得房率太高的話,公共建筑面積部分會減少,意味著電梯井、樓梯間、垃圾道、變電室以及其他功能上為整棟建筑服務的公用用房和管理用房建筑面積會減少,公共區域較小難免有些擁擠,影響居住的舒適度;但得房率太低的話,公攤的面積會加大,這樣我們自己的房子較小,很不實惠。
一個小區內的房屋得房率可能會存在差距,但是一般來說,一棟樓的得房率是一樣的。另外,產權在四五十年的房子得房率可能更低一些。
得房率多高比較合適?
作為房屋的一個重要指標,得房率過低則購房者可支配的房屋面積會變少,不夠實惠。但并不是得房率越高就越好,得房率過高那么公用面積就會變少,這意味著相關配套措施的規模會被壓縮,樓梯的寬度、大堂的舒適度、電梯間的數量將受到直接影響。進而影響購房者的居住體驗。通常得房率在80%左右比較適中,公共部分既寬敞氣派,公攤面積也不會很多,相對來說性價比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