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尤其是明清時期,官邸和大戶人家宅子基本都是四合院:
四合院,一般成“口”字型,里面主要由正房、東西廂房、倒座房、耳房、后覃房合圍起來,大的四合院還有像樣的庭院、石刻花紋的影壁、抄手游廊、垂花門等,位置朝向為坐北朝南。
正房是四合院中地位最高的房間,高度、深度、面積等都比別的房子大,房間數一般為奇數,三間、五間、七間等,最中間供奉祖宗牌位,按長幼尊卑和左尊的習俗,家主也居住在正房,正房東邊居住輩分最長者,如官宦人家的老太爺、老太君,西邊居住老爺、太太。這也是嫡妻被稱為正房的原因,再兩側,居住妾,所以小妾也叫側室。
廂房,也分東西廂房,東側住子輩的年長者,西側住次子。廂房的規格比正房要小的多。
耳房,耳房根據四合院的大衣,設定2間或4健,正房和廂房都有可以有耳房。從從屬關系上來判斷,耳房帝位不高,一般為孫輩居住。
后覃房,一般居住女眷或女仆,與倒座房相對,相對隱蔽。
倒座房,倒座房是四合院最南端的房子,因于正房相對,坐南朝北,所以叫倒座房,地位也最低,一般是仆人居住,還臨近廁所。
以上說的只是一般的一進的小四合院,如果宅子規模比較大,如四進、五進的大院子,家中人口又少,少爺、小姐等是可以有自己的院子的。
古代各個朝代貴族的住宅格局
春秋時期,士大夫的住宅大門分為三間,中間為門,是辦公的場所;左右為“塾”,是“家教”的地方;門內是庭院,上方為“堂”,是生活起居會賓禮儀的地方,堂的左右為“廂”,堂后的房子為“寢”。
漢代的貴族住宅,不但要有門、塾、堂、廂等,還要有車房、馬廄、廚房、倉庫及仆人住房。建筑形式多為木結構和干欄式,懸山屋頂,出現了方形、圓形、長方形等多種形式的窗戶,并有各種窗欞,用圍墻組成的三合院、四合院已經出現。
魏晉南北朝時,北方貴族的住宅庭院多為對稱布局,大門多為廡殿式,圍墻內側有廊圍繞的庭院,在一個宅院中,有數組回廊包繞,有數個廳堂供不同之用。
隋唐五代時期,貴族的住宅布局更為自由活潑,出現不對稱布局的庭院,大門由烏頭門代替了廡殿式,常用直欞窗回廊繞成庭院。
宋代的城市住宅多為四合布局,以廊屋代替回廊,前大門進入后以照壁相隔,這種形式增加了居住面積,非常實用。
明清時期,住宅大致可分為規整式格局和自由式格局。規整式格局作為傳統住宅樣式的主流,一般為三合院或四合院。清政府還對住宅的格式、尺度、等級進行嚴格的規定。
有“一正二廂”嚴格內外、尊卑有序,這促使規整式住宅轉變為封閉內向型院落,建筑物都有中軸線,均齊對稱,主次分明,體現了封建社會家庭生活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