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的建筑裝飾,不僅具有濃厚的東方文化神韻,而且極大地增強了古代建筑的藝術表現力,使建筑物的外觀形象更加優美,也是中國古代建筑重要的組成部分和獨有的特色。
中國古代的建筑裝飾,一般都是圍繞著“土”“木”實踐的,單座建筑從整個形體到各部分構件,利用木構架的組合、各部件的形狀,以及材料本身的質感等進行藝術加工,巧妙地把建筑功能、結構和藝術統一起來,這是中國古代建筑的卓越成就之一。古代建筑師,不僅在建筑組群上,而且在建筑單體的各個部位上,都創造了豐富多彩的藝術形象,使每一個房屋構件都能起到裝飾作用,這是中國古代建筑裝飾的一個基本特點,也成就了中國古代建筑富有特征的外觀形象。
中國古代建筑裝飾的思想內涵十分豐富,藝匠們將繪畫、雕刻、工藝美術等不同工藝應用到建筑裝飾里,極大地加強了藝術的表現力。就拿雕飾來說,作為古代建筑裝飾的重要組成部分,不管是墻壁上的雕磚,臺基欄桿、柱上的石雕,還是殿、塔上的金雕、銀雕、銅雕等,無一不是雕刻精細,形象生動(有花鳥魚蟲、人物故事),令人嘆為觀止。
但是,受時代限制,建筑裝飾的文化主題、規格、品味等,常因倫理規范太多,而受到嚴格制約。比如龍的裝飾圖案,只能出現在皇家宮殿、壇廟、陵寢等建筑物或與歌頌王權思想有關的建筑物上。有時為了在裝飾上表達主人追求的情節內容,還需要把多樣、復雜的主題組合在一起。
在平面群體組合方式上,古代建筑呈現出庭院式的組群布局,以中軸線為主要標志,封建倫理文化色彩濃厚,與中國人的崇中、從中、尊中的民族意識和中國封建社會的宗法及禮教制度密切相關。這種空間布局,也是區別于西方建筑的特征之一。
從古代文獻記載來看,中國古代建筑在平面布局方面有一種簡明的組織規律,即每一處住宅、宮殿、官衙,寺廟等建筑,都是由若干單座建筑和一些圍廊、圍墻之類環繞而成。宋朝歐陽修《蝶戀花》中“庭院深深深幾許”的字句就反映了這種庭深似海的建筑組群,追求井井有條,整齊不紊,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長期統一,團結和穩定的愿望,是中國古代建筑的顯著特征。
多座建筑圍繞形成一個大的院落,在布局時,又十分強調中軸對稱,這與中國人自古以來頑強深厚的空間意識和文化觀念有關。上至帝王的宮殿、壇廟、陵寢,中到衙署,寺廟、宮觀,下至四合院式民居,無一不是這種均衡布局,以表現統治者至高無上的尊嚴和宗教教義的莊嚴肅穆,禮敬崇高。
在色彩搭配上,中國古代建筑主要的特點之一是采用了絢麗與雅淡相結合的色彩,藝匠們再把建筑裝飾和與保護木材結合起來的過程中,廣泛地使用了木器和桐油,后來又根據需要加入各種植物顏料配制成顏料,繪制出不同色彩的彩畫。
中國古代建筑中對色彩的運用還與陰陽五行說有關。古人認為色彩的分類皆與五行說相應,春天為青,方位為東,夏天為赤,方位為南,秋天為白,方位為西,冬天為黑,方位為北,黃色相當于土并位居中央。在這種觀念下,建筑裝飾在使用色彩時非常謹慎,宮殿,壇廟建筑以紅墻黃瓦,襯托著綠樹藍天,顯得分外輝煌壯觀;屋檐下的陰影部分,室內梁、柱、天花板上繪有精美彩畫,使整個建筑光彩悅目。民居、道觀、園林或是白色粉墻,青灰瓦頂,與青山綠水相掩映,或土墻青瓦,與巖影涂色相協調,形成樸素淡雅,返璞歸真的和諧意境。
在建筑形態上,古代建筑最顯著的特征就是大屋頂。中國古建筑的大屋頂之美,不僅因為它“沒有一處不是曲線的”,輕巧活潑而又“如翚斯飛”(《詩經·小雅·斯干》),更在于他對斗拱的運用。斗拱的形式豐富豐富多彩,有方形,長方形,三角形,六角形,八角形,十二角形,十字形,圓形,半圓形,桃形,扇形,日形,月形和梅花形等。
中國古代建筑的大屋頂形體很多,其中尤以具有反宇飛檐(即屋檐向上反曲)特征的大屋頂為典型代表,最能給人以直觀而又深刻的印象,是中國在建筑上的偉大創造。再加上對屋頂的優秀組合和藝術雕飾,宋朝以后又采用了玻璃瓦和彩色等,對屋頂加上了顏色和光澤,這就使得大屋頂更加光輝耀眼,美麗壯觀而具有藝術感染力,成為中國古代建筑外觀上最突出的特征之一。
總之,中國古代建筑在社會歷史進化的過程中,已經逐步完善成熟并自成體系,成為獨有東方特色的一面旗幟。全面概括中國古代建筑特色,對于我們深入把握和理解傳統建筑文化的內涵,繼承和發揚優秀傳統民族文化,弘揚民族傳統建筑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