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數字化和信息化浪潮下,網絡購物已成為現代社會的一部分,給人們的生活帶來極大便利。然而,隨著便利的同時,也出現了不少問題,特別是在大額消費如汽車購買領域。近期,小米汽車SU7上市事件中,出現的“定金不退”爭議便是一個典型案例,這不僅觸及了商家責任與消費者權益的平衡問題,更暴露了一部分成年人在網絡購物時的耍賴心態。
事件回顧
小米汽車SU7自上市以來便受到市場和輿論的密切關注。然而,3月29日,一些消費者在維權平臺上投訴稱,自己無法退還汽車定金,這一情況引發了廣泛討論。針對“定金不退”的爭議,小米公司回應稱,為消費者提供了7天的猶豫期和主動鎖定配置的選擇。但有消費者表示,自己是“誤觸”了主動鎖定功能,由于缺乏二次提示,導致無法退還定金。
分析與思考
1、小米的責任與義務:根據河南澤槿律師事務所主任付建的觀點,小米汽車在定金退換方式的設置上并未侵犯消費者權益。小米公司在消費者購買過程中已經盡到了提醒和告知的義務,這符合《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中對經營者的要求。因此,從法律義務的角度來看,小米公司已經履行了其應盡的責任。
2、消費者的責任與選擇:在網絡購物時代,消費者需要對自己的每一個操作負責。在進行大額購物,特別是如汽車這類高價值商品的購買時,消費者應當更加謹慎,對每一次點擊和確認都要認真考慮。在本事件中,有消費者可能因為操作不慎,而誤觸了訂單的鎖定功能,但這也反映出部分消費者在進行重要決策時的輕率。
3、成年人的耍賴心態:本事件中部分消費者因為自己的疏忽而無法退還定金,但卻選擇在網絡上投訴和維權,試圖將個人責任歸咎于企業,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種不成熟的消費心態。成年人在享受網絡購物帶來的便利同時,也應當承擔相應的責任。任何時候,都不能忽視了自己作為消費者的責任和義務。
小米定金事件不僅是一起普通的消費者維權事件,更是一面鏡子,照出了現代消費社會中一些成年人的責任缺失和耍賴心態。在數字化消費時代,每一個消費者都應成為一個理性、負責任的購物者。對于企業而言,除了嚴格遵守法律法規外,也應該在用戶體驗上做得更好,為消費者提供更加完善的引導和提示。而對于消費者來說,應當意識到每一次點擊和確認都是一份承諾,是責任的開始。在享受科技帶來的便利的同時,也不應忘記自我反省和成長,培養一個成熟、理性的消費心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