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太師椅有一個特殊的象征意義,它象征著權力和尊貴,只有官員才能坐在太師椅上,而普通百姓是不允許坐在太師椅上的。太師椅的設計也有一定的歷史意義,它的設計受到古代中國的哲學思想的影響,它的設計符合“天人合一”的理念,它的設計也受到古代中國的審判制度的影響,它的設計符合“公正”的理念。
太師椅為什么不能坐?
太師椅不能坐,確實有這樣的說法,太師椅最早使用于宋代,是唯一以官職來命名的椅子,之所以說太師椅不能坐,因為在古代,太師椅是專供太師坐的,象征著地位尊貴、受人敬仰。
到了清代,太師椅變成了一種扶手椅,在人們生活中占據重要的地位,一般是德高望重的人可以做太師椅,像年輕小輩坐在太師椅上,是不符合禮儀的。
在風水學中,太師椅擺放的位置也是有講究的,一定要擺放在能夠提升家中運勢的地方,要是擺放的位置不恰當,就可能對家中的風水不利。
坐這種太師椅的時候需要講究坐姿,如果坐姿不對,對人體是有傷害的。
坐太師椅首先背不能駝,而且肩膀也不能耷拉著,屁股跟椅子的角度必須要保持90度,腰部跟大腿的角度也要保持90度,而這種坐姿時間保持久了之后,背部的肌肉會特別的緊張,導致肌肉損害,甚至是腰間盤突出,所以正常家庭都不會購買太師椅坐。
太師椅的由來與擺放
太師椅是古家具中唯一用官職來命名的椅子。
它最早使用于宋代,最初的形式是一種類似于交椅的椅具。
在明代時,將上部安栲栳樣椅圈兒的圈椅稱為太師椅。
坐者身份:到了清代,太師椅成了一種扶手椅的專稱,此扶手椅的靠背板、扶手與椅面間成直角,俗稱屏背式,樣子莊重嚴謹,用料厚重,寬大夸張,裝飾繁縟。
這些特征都是為了顯示主人的地位和身份,已經完全脫離了舒適,而趨向于尊嚴。
清式太師椅按椅背結構基本上可分為整屏式與三屏式兩種,而且普遍采用靠背與扶手上下垂直的形式,明式扶手椅中按人體自然曲率設計靠背、扶手的做法已很少見。
到了清代晚期,清式太師椅的制作越來越繁瑣,單純地追求“新穎”,裝飾繁重,成為附加品,造型出現了不倫不類、融東西方藝術特征、繁瑣累贅的風格。
清式太師椅,再也沒有明式太師椅——圈椅的那種尺度合體,造型簡練、挺拔,耐人尋味,細致精密,手感舒適的藝術水平。
清代把屏背式扶手椅稱為太師椅,除了對使用這種椅子的官宦、長輩們表示尊敬外,還因為晚清以后這種屏背式椅子的裝飾多用獅子紋樣。
擺放:清式太師椅一般成對陳設于廳堂正中或比較雅致、莊重的場合。
后成為中國古典園林與庭院中的典型廳堂家具,在陳置上都要求成雙配對,或布置于供桌兩邊,或設置于廳堂東、西兩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