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人在買房的過程中遇到過,明明花錢買的是90多平的房子,怎么就變成60多平了,其他面積哪兒去了?其實,懂行的人都知道這和房子的得房率有關。這也無形中提醒了購房者,買房時一定要搞清楚房子的得房率,即套內面積與建筑面積的比率。
一般來說,得房率太低會提高實用面積的單價,這樣劃不來。所以,得房率高意味著實用面積大,房子的性價比也就越高。但得房率并非越高越好,因為得房率還和小區配套相關,過高的得房率往往意味著消防樓梯的寬度、公共走廊、電梯廳等公攤區域的不完善,這會降低居住的舒適度。
所以,得房率的高低主要以居住舒適度為標準。在公攤面積合理不影響生活品質的前提下,得房率當然是越高越好。那么,哪一類房子的得房率會相對較高呢?
一,從得房率的概念來看,公攤面積小的房子,得房率肯定更高。受樓層高度、結構等影響,在電梯、公共走廊、樓梯等公攤所占的面積不同,所以不同建筑的得房率肯定會有所差異。
二,多層住宅比高層住宅得房率高。這個很好理解,因為住宅層數越高,往往結構更復雜,公攤比例高了,得房率自然就會低。比如,相比高層住宅,多層住宅往往省了電梯廳、電梯井、供水設備間等公共部分,得房率自然會高些。
三,高層住宅,板樓比塔樓得房率高。一般來說,戶型方正的板樓,通常會有80%以上的得房率;而塔樓因一層戶數多,公攤面積大且戶型往往較小,所以得房率較低,通常在70%左右。
四,前面也有說到,不能一味追求得房率,而縮減可能影響居住質量的公攤面積。所以,開發商為了不讓得房率影響銷售,會通過盡量擴大使用面積的方式,比如房子帶半封閉陽臺、大飄窗等,來提高得房率,而且這樣做也不會增加公攤,一舉兩得。
當然,這只是判斷得房率的一般依據。看樣板房時,銷售可能會告訴你得房率,但還要謹慎銷售說辭的真實性,而且樣板房設計一般是盡量使空間看起來更大,如果可以還是要實地看下毛坯房。而且,在戶型圖或樓盤宣傳中,得房率一般不會直接展示給購房者。那買房時,到底如何得知房子的真實得房率呢?
其一,可在售樓處的“一房一價表”上,查看套內面積這一項,可以根據公示馬上計算出得房率;
其二,可在相關網站上查詢,不過不同城市查詢的站點的可能不一樣。以深圳為例,打開“深圳市規劃和國土資源委員會(市海洋局)”的網站,在首頁點擊“主題服務”下的“房地產管理”,再點擊“一手房房源”進入預售項目列表,點擊任意具體項目進入,即可查詢到套房的詳細信息,包括建筑面積、套內面積、分攤面積,可準確得知房子的得房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