鑊耳屋。其是嶺南傳統廣府民居的代表,因其山墻狀似鑊耳,故稱“鑊耳屋”,而鑊耳狀山墻在江南民居中稱為“觀音兜”。多用青磚、石柱、石板砌成,外墻壁均有花鳥圖案,主要用于傳統宗祠建筑、富貴人家民居及古村落。
鑊耳神似明朝文官的官帽模樣,因而殘存著明代的建筑與文化信息。當年只有取得功名的官宦人家才有資格享受這種住房優惠。
鑊耳屋可遮擋太陽直射,減少屋內日曬所帶來的悶熱。同時微風吹動時,山墻可擋風入巷道,進而順勢通過門窗灌滿屋中。不僅如此耳狀建筑還具有防火的用處,火災時,高聳的山墻可阻止火勢蔓延和侵入。
鑊耳屋的內部格局是廣東民居典型的“三間兩廊”的形式。“三間”指的是排成一列的三間房屋,中間為廳堂,兩側為居室。三間房屋前為天井,天井兩側的房屋即為“廊”。“兩廊”一般用作廚房或門房。這種廊檐相間的布局,刻意營造虛實相結合的意境,不但更顯開放,而且還擰開了一道實用的閥門:一方面便于空氣流通、消暑散熱;另一方面靠著廊廡連接了建筑的骨骼,起到隔絕風雨、遮擋陽光的作用。當然,有的鑊耳屋的間數不止如此,開間越多意味著等級越高。
南方地區的民居特色
中國南方地區的主要民居特色:屋頂坡度較大,墻體薄,窗戶大。
因為氣候影響民居。中國南方地區屬于熱帶季風氣候和亞熱帶季風氣候,熱量充足降水充沛。民居屋頂坡度大是因為南方地區降水多,有利于排水;民居墻體薄,窗戶大,是因為南方地區氣溫高,有利于通風散熱。
南方地區的住院宅落很小,四周房屋連成一體,南方居民朵使用穿斗式結構,房屋組合比較靈活。
在南方,房屋的山墻形似馬頭,建筑多粉墻黛瓦,顏色淡雅。南方水資源較為豐富,水從門前屋后流過,也是一種景致。
南方建筑特點
1、務實性,嶺南建筑的本質所在,就是以真實為主;
2、兼容性,古今中外,一切精華為我所用,這是嶺南建筑博各家之長、豐富自己的做法;
3、世俗性,這是嶺南建筑注意民間建筑,大眾化思想的表現;
4、創新性,這是嶺南建筑的主要特色和根本,一切以創新為主,在創新中求變。
5、此外,隨著文化的發展,輻射性的作用也在嶺南建筑中不斷發展,也可以說是第五項特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