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場圍繞公共場所按摩椅的討論走入公眾視線。網友吐槽山東泰安高鐵站中按摩椅數量過多,成為“主角”的事件,引發對于公共場所按摩椅是否過度商業化,損害了公共服務功能的深思。
公共場所是公眾生活的重要環節。在機場、車站、電影院、醫院、賓館、景區等,公眾需要有充足舒適的座椅歇腳、等候。然而,目前一些公共場所的按摩椅數量和布局問題,已經引發了社會的廣泛關注。
以山東泰安高鐵站為例,該站共有各類座椅1488個,其中普通座椅558個、按摩椅930個。按照這個比例,按摩椅占據了超過六成的座椅數量。在一些電影院,按摩椅不僅占據了“黃金觀影位”,想坐普通座椅的觀眾只能選擇較邊緣的位置。
這種現象背后,反映出的是一個引人深思的問題:公共場所的座椅,首先應該滿足“坐”的基本需求。但目前看,商業運作已經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這個基本需求。一些按摩椅坐起來并不舒服,有的還頻繁語音提示付費按摩,嚴重影響了公眾的使用體驗。
因此,公共場所的運營者應當更加重視“坐”的基本需求,嚴格控制按摩椅的比例,并保證按摩椅的質量和舒適度。同時,電影院等商業屬性更濃的公共場所,應尊重消費者的知情權和選擇權,事先明確告知哪些座椅具有按摩功能,讓消費者在充分知情后自主選擇。
我們相信,只有讓公眾“坐得舒服”,才能真正滿足公共服務的初衷,讓公眾在使用公共場所時,感受到更多的便利和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