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屋頂等級從高到低依次排列:
⑴廡殿頂:屋面四坡五脊,分為:單檐和重檐,重檐廡殿頂規格最高,如故宮太和殿。
⑵歇山頂:又稱九脊頂,由一條正脊、四條垂脊、四條戧脊組成。分為:單檐和重檐,重檐歇山頂等級僅次于重檐廡殿頂,多用于規格很高的殿堂,如故宮保和殿、天安門等。
⑶攢尖頂:平面為圓形或多邊形,屋面在頂部交會于一點,形成錐形,一般亭、閣、塔常用此式屋頂。分為:單檐、重檐。
⑷懸山頂:又稱挑山頂,有五脊二坡,屋檐懸伸出山墻之外,并由下面伸出的桁(檁)等承托。
⑸硬山頂:有五脊二坡,房屋的兩面山墻或與屋面齊平或高出屋面。高出的山墻稱風火山墻,其主要作用是防止火災發生時火勢順房蔓延。常用于我國民間居住建筑中,硬山頂建筑等級最低,低于廡殿頂、歇山頂、懸山頂。
⑹卷棚頂:整體外貌與硬山、懸山一樣,唯一的區別是沒有明顯的正脊。屋面前后坡相交處呈弧形曲面。園林中居多;宮殿建筑群中,太監、傭人等居住的邊房,多為此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