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建筑屋頂反映了家族分居獨立生存的建筑成庭院式傳統。
中國古建筑藝術反映了儒家思想、宗教思想、封建等級制度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我們都知道,中國地域廣、民族多,南北風俗、氣候差異較大,反映在建筑物上,就有較大的區別。在歷史長河中,就形成中國建筑的六大派系:皖(徽)派、閩派、京派 、蘇派、晉派、川派。
其中皖(徽)派、閩派、蘇派建筑一般都是白墻灰瓦,是典型的的南方建筑特色;京派、晉派建筑一般色彩鮮艷,紅墻金瓦,是北方特色,特別是在北方綠色植被稀少的秋冬季,給我們的視覺上很大的沖擊。南北建筑在色彩上有著這么大的區別主要是氣候原因造成,而川派建筑既有氣候的原因,也有多民族融合的原因。川派建筑主要分布在云南、貴州、四川這些省份,建筑最顯著的特色就是吊腳樓。
中國古代生活,以家族為中心,因此在建筑上也反映出家族觀念。往往中國的古建筑都以建筑群落出現。比如說北京的四合院、蘇州的園林、福建的土樓等。
從古建筑布局來看,中國古代建筑在平面布局方面有一種簡明的組織規律,這就是每一處住宅、宮殿、官衙、寺廟等建筑,都是由若干單座建筑和一些圍廊、圍墻之類環繞成一個個庭院而組成的。一般地說,多數庭院都是前后串連起來,通過前院到達后院,這是中國封建社會“長幼有序,內外有別”的思想意識的產物。家中主要人物,或者應和外界隔絕的人物,就往往生活在離外門很遠的庭院里,這就形成一院又一院層層深入的空間組織。中國建筑在布局上的重要特征。這種布局是和中國封建社會的宗法和緊密相連的,體現了封建的等級制度、宗教思想和儒家“禮”制觀念,使尊卑、長幼、男女、主仆之間在住房上也體現出來。
中國古代建筑的內容、形式和標準,基本上都是由儒家“禮”制衍生而來,從大的方面來說,城市建設比如說,“天子九里,公七里,候五里,子男三里”(《 春秋典》)。住房建設比如說,“天子之堂九尺,諸侯七尺,大夫五尺,士三尺”(《 春秋典》)。歷史上,由于儒家文化底蘊深厚,并且受到統治階級的推崇,一直深刻影響中國古建筑形式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