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的生活中,購買房產無疑是一件重大的事情,涉及的投資巨大,而眾多細節中的一環——公攤面積,更是頻繁出現在各類房地產交易中。然而,近期,"取消公攤"的聲音愈演愈烈,引發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然而,這真的是一種利好,能夠切實的為購房者帶來便利和優惠嗎?
孟曉蘇,原國家房改課題組組長,對此表達了自己的觀點,他認為,“取消公攤”是把老百姓當傻子忽悠。他以賣榴蓮為例,按照建筑面積計算,就像市場上賣榴蓮一樣,連皮帶核一起稱重。所謂“取消公攤”,就是切開榴蓮只賣果肉,價格就比帶殼賣的高出不少。無論帶外殼賣還是剝掉外殼賣,殼錢都是買家出,這怎么能叫“取消公攤”呢?
他進一步解釋,“取消公攤”實際上只是把顯性公攤變成了隱性公攤。以前我們買房,看的是總價,而總價中包含了公攤部分。現在,雖然房產證上的面積少了30%,看似每平米單價更高,但實際購買的還是同樣的房子,只是價格算法變了而已。
這一觀點揭示了現行的“取消公攤”實質是一種價格的變相提升,而非真正的價格下降。在這背后,隱藏著房地產市場的深層次問題。那么,我們該如何應對這樣的變局,選擇對我們最有利的購房方式呢?
1、我們要清醒的認識到,無論公攤還是非公攤,無法改變房屋本身的價值。購房者應以房屋的實際用途和價值為導向,而非片面的價格或者面積。
2、我們要理智的看待市場變動,不要輕易被表面的現象所迷惑。公攤取消看似減少了購房的成本,但實際上,由于單位房價的提高,購房者并沒有占到任何便宜,反而可能因此而吃虧。
3、我們應該積極呼吁相關部門加強對房地產市場的監管,從源頭上解決這個問題。這包括但不限于,制定明確的公攤計算和管理規定,確保購房者的權益不受侵害。